top of page
作家相片Pei Yu Chen

對失落「無感」是正常的嗎?


在諮商室常常聽個案跟我說:

「我很堅強,媽媽過逝我都沒有哭...」

「那場刻苦銘心的戀愛,離開後也都沒有一絲難過....」


許多人很詫異的問:面對足以令人悲痛的事,此刻,我卻毫無感覺,是正常的嗎?


心理學家帕克斯(Parkes)和鮑比(Bowlby)提出了哀悼的四個情感階段:

1.震驚和麻木期(Shock and Numbness):失落後馬上經歷的時期,此時有助於我們暫時逃避失落的事實,這是一種自我防衛機制。

2.渴望和尋找期(Yearning and Searching)

:此時期的我們會去否認失落的事實,會渴望失去的人是可以回來。在這個階段,一個人會經歷各種各樣的情緒-從焦慮到憤怒,絕望,困惑,悲傷等等。

3.混亂和絕望(Disorganization and Despair): 此時期的我們會因為失落的經驗,很難正常發揮生活所需要的基本功能,在這個階段,開始接受失落的現實,這會導致絕望的感覺。

4.重組與恢復期(Reorganization and Recovery): 我們可以開始慢慢的回復失落經驗前的正常生活。在這個階段,開始了解舊生活已經永遠改變,慢慢接受新的生活,對活動和愛好重新產生興趣,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,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個人會停止悲傷,仍然會有悲傷的時刻。


所以,一開始的麻木無感是我們對自己的一種自我保護,避免過度的掉落悲傷而無法生活的階段,而失落的情緒也不一定線性的階段呈現,而是一種動態,在失落的情緒與逐漸恢復中擺盪交替著,一方面要對抗失落的情緒,偶而也想逃避,但同時又需要努力讓自己回復日常生活與工作的狀態。其實,有情緒是正常且必然的,任何人都無法一下子就從這樣的失落中走出來,容許自己有悲傷的情緒,適度的釋放,才能真的幫助自己從失落中走出來!


By 達特.心美麗 (Dr. Marie 孟吟)

心蘊諮商所 Line ID:@mc2020


501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